1.
大學同學拍了一部紀錄片叫做樂生活
這個不贅述
2.
藝術概論課堂請到營建署署長來演講
有同學問到署長怎麼看樂生事件
署長不愧為署長並不正面回答
反而問了更多的正反面問句
其中有幾句說
保留多少才算是保留呢
保留在書本裡算不算是保留呢?
3.
文化研究研討會的最後一場的主題就是關於樂生
當中大家隱約有個結論
就是不管這個事件的最後結果如何 成功了或者失敗了
至少曾經有這樣的一個過程
有人曾經這樣努力過 有一群年輕人這樣關心過這些阿公阿媽
就夠了?
4.
這真是一個符合悲劇美學的劇情結構
最淒美的結局就是要殘酷
喜劇收場反而俗套
這個是我自己下的不負責任的結論
當然我也很疑惑
5.
殘酷的事件可能造成一個優秀的藝術作品
這很吊詭
社會問題造就社會與文化學者可以在高級的建築裡論述這些事件
然後吃高級的buffet看高級的天母景觀
這也很吊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