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0日

後設



走在人社一館三樓的走廊時有一種像是幻覺的幻覺
大概就是所謂的後設
原來幾個月前我還一直想著要怎麼樣才能考上
原來考上或者沒考上的結果其實都一樣
都不會開心

高中輔導老師說我心裡有好多個我一直在互相打架
但現在都還是沒有誰真的打贏

把這些都歸咎於基因大概是最逃避的一種想法
好吧其實我只是不想寫作業

2007年12月17日

不知道為了什麼而繼續念下去

乾媽:「為了學位啊。」

我反而更不知道為什麼了。

2007年12月7日

What should Asians be?

一兩個月以來因為課堂接觸了一些學者的理論
以及擔任大學部藝術概論課程的助教
開始疑惑整個學術界是由白人所建構出來的
當然我對於整個學術界的認識大概十分淺薄
這樣做出評價似乎不大好

只是如果一堂叫做藝術概論的課
整個課堂就只是用宮布利希的藝術的故事 與 西洋藝術流派 為教材內容
所以整個學期上的就只是 西洋 西洋 還是西洋
似乎講到藝術就只有西洋的那個脈絡
對於非歐非美地區發生了什麼一概不重要

另外更不用說只有建築和雕塑和繪畫就當作是藝術的全部
我覺得這樣好狹隘

令我質疑的應該是 在一個大學課堂裡
這樣的全盤西方的東西竟然就被當成是課程的全部
似乎東亞的教授也是對於全然西洋脈絡照單全收

或是
自己讀了一些受到後人尊重追隨的學者的理論
那些西洋學者認知的人與動物的差別相信神的存在 世界是神所造

可是我不相信基督教 我不相信上帝
我不相信你們所說得人是優於動物的
我覺得這一切根本只是人類的自大 所產生的想法

我要怎麼認同你們的想法呢

我無法認同

可是我在一個亞熱帶地區的大學
我還是必須讀你們的理論

而對於我自己所在的地區 以及相同種族的思想
我所知甚少

我應該作什麼呢
或者說 應該追尋什麼
身為一個亞裔黃種人
身在一個不被其他國家承認是國家的地區


可是這樣拒絕被所謂的白人價值觀同化 又是哪一種價值觀呢

我回答不出來

2007年11月24日

宇宙有沒有盡頭



最近突然懷念起蒙古來了,在這樣擾攘狹小且沒什麼巨大變化的環境生活了一陣子,每天面對的只有房間跟學校,同學老師還有作業,就隱隱覺得曾經在那樣遼闊而且什麼都沒有的土地上生存,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當然詳細的劇情和場景細節我都不會清楚記得,建立起這種夢般的不思議感的,大概只是剩下的幾張相片還有知道自己確實去過的理性認知,不過這樣也足夠了。

最近因為課堂作業在讀一本叫做空間詩學的書,裡面說得那種浩瀚的原始的宇宙感,不時讓我想起蒙古。在這樣原始、惡劣的環境下,就真的感受到家屋作為一種庇護的存在本質,確確實實地阻隔了外界環境的種種威脅,包括物質的和心靈的。這樣接近宇宙的深刻感覺,大概只能在回到現實裡以後,沈澱好一陣子,才會經由回想而慢慢浮現。然而這似乎才是最重要的獲得,對一個終究是活在俗世的人而言。

那麼其他blahblah,或者都可以忘掉了。

2007年11月15日

每天都不想寫作業

Ricoeur試圖解釋罪惡從何而來,作為一個理當勸人為善的神學者,這些說法都有一個最原初的、不容動搖的假設,即在天地萬物之上有個上帝的存在。

大學的時候曾經讀過一本書《情感來自演化》,將人類的各種情感都用達爾文適者生存的生物學觀點來說明,同樣的,人類的意志、慾望、忌妒與罪惡等情緒,或許都可以用類似觀點解釋。當然這種觀點還是有一個原初的假設—這個世界必定有個開端,於是人類是從單細胞生物逐漸演化而來,世界是經由宇宙大霹靂逐漸霹靂而來。

當然無論科學或神學,都只是眾多說法之一,對於惡、甚或個性的論述,古今中外已有許多。我自己比較站在宿命的角度來看待。我相信個性是先天基因以及後天環境兩者交互作用的結果(但我不相信星座運勢),然而後天環境也不是人能夠選擇的,類似Ricoeur所說,即使想要改變,這個改變的動力也還是決定於原先的自我。換句話說,我認為基因就註定了人有沒有改變的能力,而後天成長過程的影響可能成為活化先天基因的動力,用牌局來比喻,基因就像是我在一場牌局中拿到的牌,是一開始就決定好的,而牌局過程則像是後天的造化,最終的分數勝負取決於這兩者。目前科學已經可以解釋許多情緒是由內分泌所影響,罪惡也或許來自於忌妒、傷痛等情緒,所以對於惡從何而來,什麼人會犯錯或被惡所玷污(Ricoeur說法),其實都是龐大的隨機函數所決定。那些犯罪的人所犯的錯,從某些角度來看,其實也都不能怪他們。

我們如何能解釋為什麼政客總是不把錢和時間花在該花的地方該關注的議題上,而讓真的需要被救贖的人事物持續被冷落呢?我們如何解釋這個社會就是有階級差異,有的人可以把公司財產掏空還逍遙法外,而有的人一出生就被餓死在街頭呢?這些超越了惡的無奈感,或許只能暫時藉著悲劇神話或是輪迴的神話來取得某些心靈的救贖,或者什麼都不能。就像張藝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掛》裡敘述的,那樣龐大的無能為力的宿命,終究只能是宿命。

— 作業節錄

2007年11月10日

1989年我5歲


北京市政府和戒嚴部隊等宣佈將採取一切手段排除任何阻礙,完成戒嚴命令,恢復秩序。但是天安門廣場的學生則堅決不肯撤離,雙方陷入僵持階段。6月3日晚,中央軍委下達命令,解放軍進駐市區,執行戒嚴。6月3日夜間至6月4日凌晨,戒嚴部隊進軍途中與市民、學生等在北京各處發生衝突,並對人群開槍,造成大量傷亡(具體數字不明,說法從幾百到數千不等)。最終解放軍完成戒嚴任務,六四事件結束。

from wikipedia

自此之後就一直平靜到現在,2007年。

2007年10月27日

the OCTOBER

有一些日子從研究室走出來
有些日子經過竹湖旁邊的步道
在上課的時候隨意的衝浪
在網子上
十月的時候
跟著口袋裡還有一些遙遠的細沙
稀稀落
在電風扇壞掉也不要緊的季節
不知道為什麼他就是不轉了
在安安靜靜觀察天花板的季節
一個人吃完一條十二吋雞肉潛艇堡
浮躁也不見了
心不在焉的做完一些跟電視節目一樣無趣的工作
也專注的讀了一些比大學聯考簡單的英文文章
關於哲學
關於世界
關於我
關於宇宙
關於時間
關於愛因斯坦
關於愛
關於一部紅透整個地球的奇幻小說
關於每天都會塞車的建功一路
關於一些錢
以及一些嘟嘟嘟嘟的bass聲線
是這樣的
顯現
與不顯現
存在

胡賽爾和
保羅里克爾
都存在過的
同一個
世界
時間
宇宙

和愛因斯坦

2007年10月1日

記憶已經不再那麼肯定的時候



新的學期新的城市開始了兩三個禮拜,現在我在新竹,每天騎幾分鐘車到學校上課,沒課的時候就一個人待在租賃的小房間。目前為止比想像中還能夠適應新的日子,或是新的同學新的環境新的自己,心情也比原本預期的要快樂些。 一趟旅行花光了多年來的所有存款,有時候並不確定究竟值不值得,尤其是在突然又想花錢買或做些什麼的時刻。距離那個恍惚的時空已經兩個月,回到現實的日子一陣子之後,好像連剩下來的記憶都不那麼肯定了。

2007年6月2日

集體記憶

下午的電影課陳儒修放了蔡明亮的天橋不見了,算一算這是我第三次看這部片了,只是這次聽老師解說,才終於恍然大悟原來結尾的那一幕只有天空和雲和南屏晚鐘老歌聲的鏡頭有這麼深刻的意義。作為一種抽離的對照,這個城市和天空這麼相依地貼近,卻又同時這麼兩極。

電影是在2002年拍的,於是也就記錄了那一年夏天全台北人的集體記憶-大規模限水。

2002年的夏天,高三停課以後的一個月,我跟著一整箱參考書到台北參加考前衝刺班,跟兩百多個人一起在擁擠的教室裡各念各的書,每天中午吃同樣菜色的油膩便當,在狹小的位子上侷促地午睡,再繼續念參考書寫題庫,一本接著一本一直到天黑。那年夏天應該是非常熱,說應該是因為每天在冷氣教室待14個小時不見天日的我,其實並沒有什麼很熱的記憶。總之,翡翠水庫的水位每天都在創新低,終於馬英九宣布了台北市必須實施分區輪流供水。供兩天停一天,一直循環實施下去直到水位恢復為止。但沒有人知道水位什麼時候會恢復。

補習班的廁所數量不夠,老師說男生必須到捷運站去上廁所,於是每一節下課,就會有一群男生從樓上浩浩蕩蕩地走下樓,走進捷運站廁所,再浩浩蕩蕩地上樓。停水時捷運站清潔婆婆會預先儲存好一大桶的水。寫到這裡我發現當時詳細的情況我已經忘得差不多了,只記得古亭站的廁所總是有一種非常濃厚的漂白水味,以及停水的時候必須自己帶水去喝因為飲水機會沒水。就像電影裡陳湘琪去咖啡店點不到咖啡,蛋炒飯也沒有附湯一樣。

後來的大學指定科目考試數學科就出了一題跟限水有關的排列組合填充題,作答的時候我一直想著台北市的循環限水措施,但題目其實設定只停水一次沒有要循環,於是就少算了一種,硬生生少掉了八分,加上最後令人傻眼的證明題只拿到一半分數(社會組數學從來沒出過證明題),我總共就這兩題沒答對。

除了停水以外,那一整個月的日子還真的都過得滿克難的。某個下午無預警地停電,教室裡變得非常悶熱,但還是不能出去,導師們只好沿著走道發濕紙巾。又有次上課到一半,突然響起了『火災發生,火災發生』的廣播警報聲,有一瞬間我以為我就要和兩百個人一起葬身火窟變成明天報紙的頭版了,因為這麼多人擠在教室裡,出入口又只有一個,怎麼樣也逃不出去的吧。

我還記得坐我左邊的是一個南華高中的女生,右邊的男生念復興高中,再過去那個是華江高中的,當時我不知道這兩百多人裡面其中一個建中的男生會變成我後來的大學同學。每天晚上離開補習班的時候,偶爾我會望望對面的大樓樓頂,那裡就是傳說中的飛碟電台,想像這個時間黃子佼還是陶子就正在裡面ON AIR,滿足一個鄉下小孩對大城市的嚮往。我也還不知道雖然我是真的很幸運才考進政大,可是原來對有些同學而言,卻是因為考得不夠好才會到廣告系來。

一年以後的夏天,我大學一年級了,整個台北甚至全台灣又有了另一個集體記憶,那就是SARS。剛開始只是去劇場上課規定要戴口罩,也戴著口罩彩排必修課視聽傳播的期末展演,後來就變成大家自行下載遠距教學網的錄音檔來聽(郭力昕的錄音真的是很催眠吶),不用去上課了。普通心理學的張裕隆也說同學如果有點不舒服就不要來了,他之後都不會點名了。然後我也跟著同組的同學一起拚命期待著:期末展演也快取消吧!可惜並沒有。展演照常舉行,可是其他好多大型活動都取消了。

疫情越來越嚴重,後來染病和被隔離的人越來越多,大家每天提心吊膽,聽到一聲咳嗽就會嚇得躲遠遠的,或只是一點小感冒就會被眾人排擠。爸爸在電話裡耳提面命地交代我沒事不要出門,端午節也不要回家了。男生宿舍的宿服會還貼心地發送體溫計,要大家隨時注意自己有沒有發燒,每個寢室4個人就可以拿到一支,但後來有人在G版上爆料說那個體溫計是量肛溫用的。

當然那個體溫計沒有人真的拿來量過,至少我們寢室的四個人都沒有。

2007年5月19日

金錢利誘

「實踐有上嗎?」

「下禮拜才會知道。」

「你如果選交大的話 我給你一萬塊獎金」

媽媽說完轉頭問爸爸:「那你要給多少?」

「五萬啊」 爸爸說。

「實踐就沒有嗎?」 我問。

「對。」 兩人異口同聲。

2007年5月2日

留下什麼,就成為什麼樣的大人

最近發生了很多事。

4月22日我一個人去實踐考研究所筆試,
考了一整天下來覺得好累,也有可能是我術科塗8b鉛筆塗得太用力。
回到家以後聽同學們說才發覺,原來畢展已經過一年了。
整整一年了噢。
我現在想起整個大四整個畢展前的去年春天的日子就覺得好奇妙。
那段日子大概是我出生以來壓力最大最重的一段時光,
開了好多好多的會,生過好多氣,也哭過幾次。
短短兩天的展覽結束之後,一年以後的現在,我們究竟都留下了什麼呢?

這一年裡,我渾渾噩噩的準備考設計所。
想念設計大概是大三那次去看新一代設計展之後開始的事,
那一陣子我曾經懷疑過為什麼要來念廣告呢?
為什麼我在高二的時候偷偷和旁邊同學說哼我隨便念一念都考得上實踐的幾年之後,
當我進了政大卻又總是不時回過頭來羨慕他們呢?
雖然如此,應該唸的參考書大概只念了1/3,總是躺在床上看書看沒幾頁就睡著。
每當看著別人畫的作的圖發光的樣子,
我突然又會懷疑自己是不是不適合念視覺傳達設計,
或是總還抱著另一個想變成地下走唱藝人的白日夢,卻又連幾個簡單的和絃都彈不好。

最近一個朋友生了大病,狀況不太好。覺得難過之餘,我突然就看開了好多事,
原本知道考上交大時還不太開心(大概沒有像我這樣考上卻這麼不開心的人了吧),
後來就覺得什麼煩惱其實都很微不足道了,
像我這樣能自由自在的呼吸走路讀讀書,根本就再幸福不過。
所以不管我們最後變成了什麼都好,只要快快樂樂的就好了。

PROTOTYPE的一年以後,30幾個奇形怪狀的飛機變成了各種可能,
有念新聞的,念心理的,念企管的,念建築的,念服裝的,念設計的,念文化的,
或是在廣告公司在公關公司或在知名企業上班的還有在當空姐的。
我想我真的很喜歡廣告系喔,
還有哪個地方能夠集合這麼多聰明又厲害又有趣的人,再把大家變成各式各樣不同的樣子呢?

不管怎樣,知道大家都在紀念畢展一週年的時候,
就覺得還好那時候花的力氣都沒有白費。
有些事當下痛苦,但都要等到事隔一陣子之後,才會真正看見究竟獲得了什麼。

『留下什麼,我們就成為什麼樣的大人。』張士豪說。

學習與研究計畫前言

4月20號我去交大面試,規定要寫學習與研究計畫,這是我寫在上面的前言:
--

筆試考完的隔天,天氣很冷,經過台北車站的地下商店街時,我看見好多遊民一排一排地睡在那個有時候會有書展的空地上,周圍人群匆匆來往,而一旁就是嶄新的高鐵月台入口。不知道為什麼,我的腦海中突然出現了去年底推甄面試的情況:眼前的教授們穿著整齊的套裝,問了一些可能很無關緊要的問題。

而前一天我才剛和一百多個拚命想往更高社會階層擠的人,一起寫完了最不知民間疾苦的設計和藝術申論題,等著被大學教授們挑選,再生產更多不知民間疾苦的學術論文……。
你覺得設計是什麼呢?藝術又是什麼呢?什麼是常用的構圖形式呢?什麼是好的設計?什麼是壞的設計?對比是什麼?對稱又是什麼?……。

我們到底都在做什麼呢?

老實說我並不知道。去年底的推甄我寫了一份學習計畫,大抵敘述我在廣告系學了些什麼,在應藝所想要繼續學些什麼,以及作為一個藝術創作者應該往世界宇宙各方面吸收哪些我所欠缺的部分。事後檢討,似乎太過廣泛而沒有聚焦,因為面試的時候還是被問了:『談談你的研究計畫吧!』而我完全沒有準備這部分。有的時候我覺得納悶:怎麼什麼都還沒開始學,就知道自己要研究什麼了呢?或者我們寫論文是真的有滿腔的研究熱忱?還是真的有誰想閱讀嗎?

總之我試著將學習計畫做了些修改,並加入研究方向的部分。而修改的同時,樂生議題仍爭執不休,新聞媒體又傳來美國校園槍擊事件,有33人喪生。有的時候我們看新聞報紙覺得無力,卻又轉頭繼續寫研究計畫,繼續研究美學。有時候我也會懷疑,我們探討這麼多設計與美學問題,是不是都沒有『哪裡找得到舒適好睡的紙箱』來得重要呢?

我還是不知道。

2007年3月20日

我們到底都在做什麼呢

昨天天氣很冷
搭車回家的時候經過台北車站地下
有好多遊民一排一排睡在有時候會有書展的那個空地
有點訝異原來台北有這麼這麼多遊民

腦中卻突然出現去年底面試的時候老師們穿著整齊套裝的樣子
問你一些可能很無關痛癢的問題
與眼前的景象呈現極大的反差

我們到底都在做什麼呢
上個週末和一百多個拼命的想往社會階層更高處擠的人
寫些最不知民間疾苦的設計和藝術申論題
等著被所謂高階地位高收入的大學教授挑選
再生產更多不知民間疾苦的學術論文

你覺得設計是什麼呢?
你覺得良好的構圖形式是什麼呢?

哪裡找得到乾淨好睡的紙箱是不是比較重要呢?

2007年2月18日

領壓歲錢的日子應該快結束了

隨著年紀一年一年增長,農曆春節越來越像一個只是有壓歲錢拿的連續假期,而再過幾年大概連紅包也沒得拿了。很快喔也許明年就沒了。記得高中作的地理科報告是介紹美國的中國城,還寫過這些國外的chinatown的過年氣氛比起中國或台灣往往更濃厚,更大肆慶祝,當然這句話是資料上看來的,所以我也不清楚究竟是怎麼個更濃厚法。

我現在大學五年級足歲滿23虛歲25,這真是一個可怕的年紀,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大概也沒猜想過到了這樣年紀的時候會是什麼樣的感覺,就像雖然在夢裡開過幾次車但真的學會開車以後總是覺得有一點不可思議。當然也出過幾次車禍,昨天舅舅就指著車質問我為什麼這邊被A到那邊也被A到。總之我現在覺得當小孩子真的很好,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回到高中或者回到剛進大學的時候,然後把這些那些事情從頭再做一遍,或許就可以做得更好。雖然我還記得小時候其實也是有屬於小孩的煩惱,比如說總是會被大人逼著做不喜歡的事啊上不喜歡的課,比如說小時候都會有媽媽逼著唸書,而現在考試快到了也一直不想把書本打開來,對啊我說的就是現在,明明研究所考試只剩不到一個月了還整天上網發呆。然後看批踢踢的研所版討論很有趣,有人說那種考試拿最高分的往往都是考前一直說自己沒唸書的人,哈哈。如果可以因為一直說自己沒唸書然後就莫名拿到高分也還不賴,真想耶。

今年九月的時候我會在哪裡呢?我記得考大學的時候也總是這麼想著,在擁擠的衝刺班教室裡看著參考書的時候,就像看小說看電影總是揪著心臟好想知道最後的結局,BY THE WAY 這個過年前終於把以前那一大堆參考書和課本清掉了。現在我也有同樣好想知道結局的感覺,只是沒有這麼焦慮了,覺得是什麼好像都可以。但這次的每個選項就更不一樣了,以前只是想著在那個地方唸書-新莊還是木柵還是中壢怎麼樣也脫離不了唸書的日子,這次卻完完全全不同,是人生的際遇差異了。

最近預官剛考完,一個人去北士商考試的時候,待在高中教室裡就真的覺得已經離高中時代好遙遠了。分數也剛好低空飛過預官選填門檻,不過機會應該不大,我的個性也很難當管教阿兵哥的排長吧我想,畢竟我總覺得這種不重視人性的制度很可笑,很排斥。不過現在覺得趕快去當兵也沒什麼不好了,變得笨一點也無所謂,人生有時候就是太聰明了。

總之好想要買新相機和黑色mac book也想出國玩但壓歲錢好像不夠這麼多慾望,還有電腦壞了也該修一修,考完再修好了。

2007年2月10日

夏天應該都要有海啊搖滾樂

切片的日子
寫了好幾首旋律
沒有確定的歌詞
等著被填滿肚子的鯉魚
游啊游
夏天應該都要有海啊搖滾樂吧
不聽音樂的比基尼辣妹在海邊打排球
喇叭聲轟隆轟隆

你記得陳綺貞在海風裡面第一次唱旅行的意義的那個下午嗎
陽光
海浪
拖鞋裡都是不知道從哪裡特地運來的細沙
還有旺福還是以前的旺福的時候
大家都一起去spin woo~woo~地高舉的右手

是誰說魚從來不知道自己飽了沒有
一直吃一直吃
永遠填不滿的歌詞
只好啦啦啦地唱

所有後現代藝術論述
所有達達的
達達的馬蹄
達達的馬諦斯
結構再解構
幾何回歸現象
拒絕理性
拒絕完好的歌詞
沉默到聽得見那如歌的行板
沒有人說一定要有歌詞
公主卻叫破了喉嚨
連啦啦啦都無法

人造公園的鯉魚池
就是達爾文適者生存的小模型
弱肉強食的現代M型社會縮影
一直吃一直吃
你又不是魚
你怎麼知道魚不知道他吃飽了沒有

夏天應該都要有1976吧
在台北下一場午後雷陣雨的咖啡店
running running

2007年1月29日

你相信廣告系教的那一套嗎?

昨天還前天泡泡在msn上問我:你相信廣告系教的那一套嗎?

我們都相信啊!可是我總覺得廣告系還是一個很矛盾的環境,那些邏輯的專業的嚴謹的企劃思考模式訓練、卻又同時想培養一批人可以發想出好的跳脫的創意,兩端本質上相違背卻被組合在同一個生產線上。所以我們可以寫出很有頭有腦的市場分析找到很精準的切入點作出符合邏輯的策略推衍可是往往到了後端創意面就被前面一大堆環環相扣的什麼鬼綁住因為想太多太遵守規矩太在意邏輯了。

甚至於脫離了這個企劃模式還是循規蹈矩,大家都是不敢犯錯的乖乖牌喔。

這幾天我一邊在讀現代藝術的書,一邊看一些Flickr上插畫者的作品,有時候我覺得那些現代藝術論述不過就是藝評家的過度詮釋罷了,這些插畫家甚或當代藝術家創作的時候根本沒有想那麼多概念啊意圖啊有的沒的吧,就是單純的好玩而已啊,作了這些過多的詮釋反而把原本的趣味僵化了。你看他們畫的就是沒來由的好笑啊也不需要解釋什麼啊。哪來這麼多為什麼呢,好玩就好了啊。

我覺得政大廣告系的小孩都有一個通病就是想太多,當然這要說優點也是可以,我有時候也很難過為什麼這個教育體系把我搞成這樣什麼都不敢,什麼都要顧忌,沒有辦法完全自在專注的無意識的創作,現在看推甄的作品集也做得規矩得要命,一看就是個沒什麼想法的人啊難怪不會上。

2007年1月20日

我們消失的劣根性

小學老師的名字叫做許X英(很可惜不是許舜英),是一個已經到了當奶奶的年紀的老師,他的孫女跟我們同班,老師說老師的兒子做錯事別人打一下他要打兩下,所以孫女也是兩下。當他的孫女好像很衰。美勞課似乎都排在星期二的下午,所以很開心午睡醒來可以畫畫,小學我應該算是喜歡畫畫和勞作吧,但也只會畫西瓜皮頭的人物。

這個和許舜英名字很像的老師,要我們塗顏色的時候規規矩矩的用尺一筆一筆地塗,塗完以後就會有非常規律整齊的筆直的彩色筆紋路。而且一定要用黑色簽字筆描邊。對於好壞的價值觀大概就是那時候開始被綁住的,像以前古代的婦女都要裹小腳,總是在練習怎麼迎合老師的喜好,怎麼做一個所謂的好學生。並且鄙視一切不符合這個價值觀的事物。比如像是不可以在書本上亂塗鴉,也包括書桌上牆上,一定都要維持乾乾淨淨這樣才是好。在那個應當精神充沛頑皮搗蛋的兒童時期一次又一次的被磨掉所有的劣根性。

然後中學之後很不巧的剛好比較會算數學,甄試數學考了滿分也就不得不去唸了明星高中,跟國中導師說不考宜中也沒關係啊的時候還被叫去嚴肅的談話,反正功課好就理所當然該念高中。然後就更理所當然該念明星大學。

於是在這樣的教育體制生存遊戲裡面,越來越習慣用最快速的小聰明應付所有的事,小考段考模擬考回家作業,想法越來越直線,越來越懶惰和怕麻煩,只想抄捷徑。所有所有速成的生存法則就變成了生活宗旨,因為習慣最速成的成功,鄙視其他緩慢的枝微末節的路數,我們安分,我們循規蹈矩,我們一直都在當乖學生。

數學分數再也派不上用場了以後,才知道這個世界根本不能用分數衡量,生存遊戲到最後都發現已經不能肆無忌憚的把顏色畫出格子,已經無法張狂地構圖,胡亂的拼貼了。那我們又能做些什麼呢?

2007年1月1日

腮腺炎的2007

去年從在政大後山宿舍遙望遠處的101煙火開始,那個跨年還掛念著好多好多煩躁的事,畢展,畢展,然後還有什麼呢我好像忘了。這一年的日子大概不是很密集就是很消極,戰戰兢兢的做完一些事然後又渾渾噩噩的過完一些日子。去峇里島玩了一趟回來好像沒有那麼痛苦了,卻也沒有比較開心,考了一些試好像也都沒有很順利。然後在我的房間裡看著電腦螢幕默默結束。這個跨年左邊口腔破了兩個洞,右邊靠近智齒的腺體也腫了起來,疼痛不堪。窗外此起彼落的煙火還有不遠處的歡呼聲,2007,腮腺炎的新年。

今年應該要有什麼打算呢?應該要打算反而就很無力了,真想念那些不用替新的一年打算的跨年,只要很專注的很明確的一天過一天。很快的這個季節馬上就有兩個考試,加上期末考就是三個了,到底應該認真念研究所還是花點時間念預官考試?現在也覺得馬上去當兵沒什麼不好,大概是對日子倦怠了,倦怠極了我想。